2013年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监测显示,我国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局部地区侵蚀速度呈加快趋势。河北省滦河口至戴河口砂质海岸岸段平均侵蚀速度为9.1米/年。江苏省振东河闸至射阳河口粉砂淤泥质岸段平均侵蚀速度为26.4米/年。海岸侵蚀造成土地流失,房屋、道路、沿岸工程、旅游设施和养殖区域损毁,给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较大损失。
2013年重点监测岸段海岸侵蚀情况见表11。
(一)海水入侵
2013年,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较为严重,主要分布于辽宁盘锦地区,河北秦皇岛、唐山和沧州地区,山东滨州和潍坊地区,海水入侵距离一般距岸10~30千米。与2012年相比,辽宁锦州、山东潍坊滨海地区个别站位氯离子含量明显升高,辽宁盘锦和唐山监测区入侵范围有所扩大。
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海水入侵影响范围较小,除江苏盐城和浙江台州滨海地区监测区海水入侵距离稍大外,其他监测区海水入侵距离一般距岸5千米以内。与2012年相比,江苏连云港滨海地区海水入侵范围略有扩大,福建长乐滨海地区监测区海水入侵呈加重趋势。
2013年重点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见表12。
(二)土壤盐渍化
2013年,土壤盐渍化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和山东滨海平原地区。与2012年相比,河北秦皇岛和唐山土壤盐渍化范围稍有扩大,山东潍坊监测区在枯水期时近岸站位含盐量略有上升,威海监测区近岸站位含盐量明显上升。
2013年,珠江口、长江口和杭州湾均多次发生咸潮入侵,其中珠江口咸潮入侵较为严重。
(一)珠江口咸潮入侵
珠江口全年共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4次,前3次集中出现在1—2月,第4次出现在12月。广东省中山市南镇水厂监测显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咸潮入侵过程开始于2月19日,持续时间8天,过程最高盐度为9.72(氯度5 380毫克/升),出现在2月20日23时。
(二)长江口咸潮入侵
长江口全年共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9次,其中3—4月出现3次,9—12月出现6次,咸潮入侵次数较2012年增加6次。长江口宝钢水库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7次,其中影响较严重、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开始于12月6日,持续时间10天,过程最高盐度为1.59(氯度880毫克/升),出现在12月10日05时。
(三)杭州湾咸潮入侵
杭州湾钱塘江全年共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2次,分别在8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浙江省杭州市南星取水口监测显示,影响较严重的咸潮入侵过程开始于8月21日,持续时间3天。
2013年珠江口、长江口和杭州湾咸潮入侵统计见表13。
海洋灾害
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带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经济和生命财产的事件,称为海洋灾害。
本公报涉及的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绿潮、海平面变化、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以及咸潮入侵灾害。
风暴潮
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海上飑线等风暴过境所伴随的强风和气压骤变而引起叠加在天文潮位之上的海面震荡或非周期性异常升高(降低)现象,称为风暴潮。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两种。
警戒潮位指防护区沿岸可能出现险情或潮灾,需进入戒备或救灾状态的潮位既定值,从低到高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等级(见附表1)。
海浪
海浪是海面由风引起的波动现象,主要包括风浪和涌浪。按照诱发海浪的大气扰动特征来分类,由热带气旋引起的海浪称为台风浪;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海浪称为气旋浪;由冷空气引起的海浪称为冷空气浪。
将某一时段连续测得的所有波高按大小排列,取总个数中的前1/3个大波波高的平均值,称为有效波高。有效波高大于等于4米的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根据国际波级表规定,海浪级别按照有效波高进行划分(见附表2)。
海冰
所有在海上出现的冰统称海冰,除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外,还包括源于陆地的河冰、湖冰和冰川冰等。
海啸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巨大岩体塌陷和滑坡等导致的海水长周期波动,能造成近岸海面大幅度涨落。
赤潮
赤潮是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绿潮
绿潮是海洋中一些大型绿藻(如浒苔)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导致生态环境异常的一种现象。
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变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地壳的构造运动等原因引起的海面高度变化。
海岸侵蚀
海岸侵蚀是海岸在海洋动力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后退的现象。
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海水或与海水有直接关系的地下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展的现象。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是因海水入侵漫溢以及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沿海土地含盐量增多的现象。
咸潮入侵
咸潮入侵是感潮河段(感潮河段指的是潮水可达到的,流量及水位受潮汐影响的河流区段)在涨潮时发生的海水上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