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国家海洋局对54次发生在我国周边海域及全球大洋其他海域的海底地震共发布了94期海啸信息。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其中3次地震引发了海啸,这些海啸事件均未对我国产生灾害性影响。
2013年我国发布海啸信息的地震源分布见图11。
2013年,我国沿海共发现赤潮46次,其中有毒赤潮7次。
2013年,我国沿海赤潮高发期为5—6月,5月发现赤潮19次,累计面积1 593平方千米;6月发现赤潮15次,累计面积511平方千米。引发赤潮的优势种共13种,多次或大面积引发赤潮优势种主要有东海原甲藻和抑食金球藻。
2013年我国沿海各月发现赤潮次数见图12。
图12 2013年我国沿海各月发现赤潮次数
2013年最大面积大于等于100平方千米赤潮过程统计见表9。
2013年,我国沿岸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次数最多,发生在5月4日—7月4日间,共16次,其中浙江沿海发现15次,福建沿海发现1次,累计面积1 470平方千米。发生在河北秦皇岛沿岸海域的抑食金球藻赤潮,为2013年持续时间最长和单次过程影响面积最大的赤潮,分别为98天和1 450平方千米,对当地滨海旅游业等影响较大。
2013年3—8月,绿潮灾害影响我国黄海沿岸海域,覆盖面积于6月27日达到最大值,约790平方千米,分布面积于6月30日达到最大值,约29 733平方千米。
2008—2013年我国黄海沿岸海域绿潮最大分布面积和最大覆盖面积见表10。
2013年3月中下旬在江苏如东沿岸海域发现零星漂浮绿潮藻;5月10日,黄海南部海域绿潮覆盖面积约5.5平方千米,分布面积约330平方千米;5月中下旬,绿潮持续向偏北方向漂移,分布面积不断扩大;6月初开始有绿潮陆续影响日照、青岛、烟台和威海沿海;6月27日前后,绿潮外缘线最北端到达威海乳山南侧近岸海域;7月,绿潮主体向北偏东方向漂移,分布面积逐渐减小,进入消亡期;8月中旬,绿潮全部消失。
本年度绿潮影响岸线长,整体位置偏西;达到卫星可监测规模的时间较早;持续天数仅次于2008年和2012年;对渔业、水产养殖、海洋环境、景观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较重。
图13 2013年6月29日青岛市小公岛附近海域漂浮绿潮
图14 2013年6月30日绿潮分布
海平面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1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1975—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下同)高95毫米,较2012年低27毫米,为1980年以来第二高位。
201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区域特征明显,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特征。与常年相比,渤海和南海海平面上升较明显,均超过100毫米;黄海和东海海平面分别上升88毫米和77毫米;与2012年相比,201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降低,其中东海海平面低45毫米,渤海海平面基本持平,黄海和南海海平面分别低20毫米和22毫米。
2013年1月渤海到黄海北部海平面、5月全海域海平面、10月黄海南部到东海北部海平面均达到1980年以来同期最高位,较常年同期分别高180毫米、155毫米和180毫米;7—8月南部至台湾海峡沿海海平面较常年同期低28毫米,为2000年以来同期最低位。
图15 1980—201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