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四川省85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到257亿元。而在此前,截至11月底,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新设企业1.95万家,注册资本超过2700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76家。
目标锁定的,远不止2017年的胜局。从时间上看,四川省“项目年”的工作基调,从2017年末毫无缝隙地接入2018年初。在这中间,既有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瞻远瞩、超前谋划和科学决策,也凝聚着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的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和大胆探索。
2017年,四川终于告别了用地指标紧张的阶段。在这一年里,全省办理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没有一个重大项目因用地问题而影响进度。
用好增减挂钩政策
川南城际铁路自贡至宜宾段于2017年底开工,至2022年建成后,自贡到成都仅需1小时。设计时速350公里,估算投资181.16亿元,正线每公里投资逾2亿元……一长串数字的背后,蕴藏着川南经济区发展通道经济的新谋划。
而这一长串数字到了宜宾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廖勇的眼里,就被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用地指标。“2017年,宜宾共有66个项目列入全省700个重点项目,9个项目列入全省100个重点推进项目。按照以往惯例,宜宾每年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都在1.5万亩上下,但实际用地量约为2万~2.5万亩,缺口在5000~1万亩。”廖勇稍稍停顿了一下,又十分欣喜地说,“不过,现在我们将目光锁定在了增减挂钩政策上,通过增减挂钩,今年宜宾市可获得用地指标1.27万亩,这样就解决了用地难的问题。”
与宜宾一样,项目建设的迫切用地需求,曾让很多市州国土资源局面对着发展与民生“抢”地、项目与项目“争”地的难题。经过努力争取,2017年四川省争取国家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22120公顷,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同时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8000公顷,占全国总量10%,创历史新高;争取工矿废弃复垦指标5333公顷,居全国第一;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等6个重点项目使用国家新增用地指标14340.22公顷。
有了国土资源部强有力的支持,四川省干劲更足。2017年,全省继续执行“项目年”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措施的通知,全力保障重点项目、重大产业、重点区域用地需求,特别是对扶贫用地、保障性安居工程、民生工程等用地,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同时,改革计划指标下达方式,将80%的年度用地计划一次性下达各市州和扩权县,激发各市州、县域经济自主发展活力;出台相关意见,用20条极具含金量的国土资源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全省85%以上的增减挂钩指标用于助推脱贫攻坚和推进土坯房改造。
四川厅综合规划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四川省继续开展“项目年”活动,省重点项目数量也相应继续增长,达到创纪录的700个。为此,他们在年初按照上年度用地计划的50%预先安排建设用地,有效促进了项目尽快实施,对重大项目做到了“应保尽保”,全省没有一个重大项目因土地问题而卡壳。
加快转变用地方式
遂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庹发兵曾十分苦恼:“一方面用地紧张,重大项目、优势产业想进来,但无地可用;另一方面用地粗放,部分工业企业占用了土地却不能充分利用,经济效益不高。产业项目和土地要素之间不能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缺乏流动性。”
问题倒逼改革。面对工业用地困境,2016年底,四川首个以市政府名义出台的工业用地弹性供应改革方案在遂宁出炉。
2017年1月1日起,供地新政在遂宁全市范围试点。新政在供地方式、供地程序、价格政策和监管机制四个方面进行突破。遂宁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说,这意味着,整个遂宁的供地方式将从样式单调的“全民撞衫”到个性十足的百花齐放改革。
工业城市攀枝花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在74.08平方公里的城市建区面积中,可利用建设用地比例仅为38%;另一方面,现状为低效用地的有25宗,土地面积90.67公顷。2017年,攀枝花市正式向低效用地“开火”,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发改委、市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攀枝花市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暂行)》,对各县区人民政府、钒钛产业园区管委会土地集约利用工作进行评价考核;同时明确,除国家、省、市确定的重大产业化工业项目可按最高年期出让外,其余项目出让年期不得超过30年;全面清理违法用地,全面盘活低效用地。
遂宁、攀枝花只是四川省转变用地观念、推行节约集约的一个范例。2017年,四川省处置闲置土地达123宗、604公顷,通过对比重过高的市县进行预警通报、考核评价、专项督办、暂停用地报件等措施,2012年~2016年批后土地平均供地率为71.29%。
与此同时,四川厅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预审和报批程序,精简要件,采取清单式报批和远程在线报件,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建设用地预审最快当天就可以办结。”甘孜州国土资源局负责人表示。
时值岁末,四川厅再度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实施意见》《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支持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导各地根据产业发展周期和工业发展特定灵活确定供地方式,推动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探索,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自贸区建设。
向深化改革要空间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四川省国土资源助力“三去一降一补”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也逐渐显现。
去产能:积极推进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截至目前,全省已关闭煤矿88处、退出煤炭产能1333万吨;注销已公示关闭煤矿采矿许可证37个,积极推进纳入兼并重组煤矿采矿权证照变更工作。
去库存:加大对农民工进城购房支持力度,持续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加强住房和用地分类供应管理等多措并举。截至10月底,全省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降至7.5个月,比去年底缩短1.2个月。
去杠杆:2016年度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7.5%,完成“十三五”五年下降目标的34%。
降成本:探索推进“转征与实施”分离改革,经省政府批准实施96个批次6666公顷;批准12个水库水面用地项目,节约年度用地计划指标204.6公顷。
补短板:办理55个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批复,有效保障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宜宾至叙永高速公路等一批国家、省重点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工业项目用地。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建设用地972件28316.5公顷,供应土地25431.25公顷。
冬天来临,攀枝花市近郊的阿署达村,用于老人康养的近百家农家旅馆,几乎全部客满。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本地人都避之不及的地方——采矿、冶炼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比最高达90%,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为培育新产业,攀枝花顶着财政收入下滑的压力,关停100多家小矿山、小钢厂,压缩钢铁产能400万吨。在把传统钢铁产业减下来的同时,把土地、资金等更多资源投给了健康的养老产业。
“把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变为各地生动实践,把‘十三五’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在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机、跨越发展,比的是决心、拼的是行动,归根到底就是要强化执行、狠抓落实。”四川厅党委的要求掷地有声。挂出施工图、瞄准进度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向改革要空间”的工作思路和“保落地、保开工、保当期”的原则,成为“项目年”用地保障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